摘要:現代國際體系源于西歐,建立在民族國家基礎之上,其根基是西方的歷史文化。西方歷史文化中特有的個人主義、普遍主義和二元思維特性,使現代國際關系具有強權政治特色和大國爭霸邏輯,核武器及全球性問題的出現使基于西方強權政治邏輯的國際體系沒有未來。在中國和平崛起的背景下,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是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構成部分。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為新型國際關系的建立提供養(yǎng)分。
關鍵詞:國際體系 新型大國關系 文化因素 和平發(fā)展 天下主義
2012年5月,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在北京舉行,在此期間,中美雙方提出新型大國關系這一概念。此后,新型大國關系的建設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建構新型大國關系意在打破“崛起國與守成國必然沖突”這一歷史魔咒。顧名思義,新型大國關系是相對于傳統(tǒng)大國關系——現代大國關系而言的。傳統(tǒng)大國關系,尤其是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關系,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爭霸關系,是一種可能引發(fā)對抗和戰(zhàn)爭的零和關系。由于國家之間關系的模式深受歷史文化的影響,建設新型大國關系必然要改變影響現代國際關系模式的文化,從而改變現代國際關系的邏輯,這需要我們從文化層面來審視當前世界是否已經為此作好了準備,新型大國關系的建立是否已具有文化上的支撐。
傳統(tǒng)國際關系模式下的大國關系沒有未來
現代國際體系產生于西歐,在西方文化孕育下生成。這種國際體系信奉的是國際社會無政府狀態(tài)和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其擴張的結果是殖民體系的建立、對弱小國家的奴役以及西方列強之間的爭霸戰(zhàn)爭。盡管隨著西方殖民體系的瓦解和發(fā)展中國家的不斷發(fā)展壯大,現代國際體系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但傳統(tǒng)的國際關系邏輯仍然主導著人們看待國際事務的方式。因此,新型大國關系的構建,需要從文化層面對傳統(tǒng)大國關系進行剖析,尋求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的基礎。
現代國際關系的基石是民族國家,而民族國家有著濃厚的個人主義基因。西方文化自古就有個人主義傳統(tǒng)。古希臘最早出現的是一些互不隸屬的小城邦,從而形成了對西方文化影響深遠的獨立意識,所以西方文化強調個人從集體中突出,依靠個人的力量去競爭,在這樣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個人是中心,是目的,具有最高價值,社會只是實現個人目的的手段。在這種文化的浸淫下,西方人一直為這種肯定、高揚、突出和強調自我的傾向所支配,這種“崇我性”心智一方面使西方人在心靈深處將“自我”放大到極致,另一方面又使他們在價值上視“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①在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個人主義是一種生長劑。民族國家是歐洲擺脫中世紀教權控制的結果,是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結果,也是個體解放的結果。“作為終結17世紀英國革命的光榮革命,不僅表明英國已經徹底從一個王朝國家轉化為民族國家,而且表明這個國家的主要功能就是保護個人的基本權利。”②在啟蒙運動、特別是盧梭民主思想的影響下,人民主權的思想以及自由、平等、博愛的觀念在歐洲廣泛傳播,導致了民族主義的興起和民族國家在歐洲大陸的出現,從而“基本上結束了歐洲國家的封建政治經濟統(tǒng)治制度,開始了民族國家的創(chuàng)立過程”。③因此,民族國家恰恰是資產階級所倡導的人文主義和個人主義在國家層面的結果。正如斯賓諾莎所說:“國家是放大的個人。兩個國家的關系就像兩個人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相互關系,他們各謀私利,本質上相互反對。”④哈貝馬斯指出,民族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從消極意義上區(qū)分自我和他者的概念,歐洲民族國家的政治精英們把帝國主義的權力擴張解釋為對民族自由的追求,“這種正面突出自己民族特性的做法,現在成為了一種機制,用以拒絕一切外來者,貶低其他民族的價值,排斥少數民族、種族和宗教少數派,特別是猶太人”。⑤民族國家的個人主義內涵使國家走向對強力的崇拜和追求,這種對強力的崇拜又演變成武力競爭和擴張意識,由此,國家之間戰(zhàn)禍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