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wǎng)消息(記者王莉莉)1972年3月17日,中學畢業(yè)的柏子華經(jīng)過半年專業(yè)培訓,成為浙江嘉興海鹽縣北團村的一名村醫(yī)。那年,他19歲。
當年和總書記的合影掛在衛(wèi)生服務站最顯眼的位置。(記者 王莉莉攝)
2019年7月16日,66歲的老柏依舊在北團村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忙碌著。
柏子華是土生土長的北團村人,兩鬢斑白、戴著眼鏡,熟練地操作電腦,這是66歲的柏子華給人的第一印象。在村里柏子華的威信很高,上了年紀的村民喊他“小子華”,年輕人喊他“柏醫(yī)生,柏叔叔”。柏子華更是在紅船精神影響下長大的孩子,47年來,他不僅守護著村民的健康,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守護著紅船精神。
上午9點到下午5點是他的工作時間,但更多的情況是,24小時手機不關,隨叫隨到。
小到打掃衛(wèi)生,大到管理兩個村3000多個簽約村民的身體健康,隨訪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這些都是柏子華的日常工作。
從19歲那年干上村醫(yī)到現(xiàn)在,柏子華幾乎沒出過遠門,“如果誰有什么事給我打電話,沒接到或者我不在,我可能會后悔一輩子。”
上門給73歲村民王小梅換完藥,柏子華還會和老人聊會天,逗老人家開心。(記者 王莉莉 攝)
每天吃完午飯,柏子華都要拿著碘酒、棉紗等藥品,來到73歲的王小梅的家中。
前段時間,王奶奶不小心摔壞了腿,老人家不同意直接去醫(yī)院,而是讓家人給柏子華打電話,著急趕來的柏子華檢查完老人傷情和包扎后,不敢耽擱,陪著王奶奶的家人一起把她送到了醫(yī)院。
出院回家后,柏子華擔負起每天給老人換藥的工作,換完藥,他還會陪著老人聊會天,逗她開心。“這么多年了,我就信任子華,有他在,放心。”王小梅說。
像柏子華這樣47年在村里隨叫隨到的醫(yī)生,村里人都像對待家里人一樣信任他。
68歲的祝仁華父母94歲了,母親腦梗,父親老年癡呆,前幾天下大雨,他的父親有些感冒,不管是打針還是輸液,也必須要柏子華在身邊才放心。
在村里,像王小梅和祝仁華父母這樣,需要柏子華“照顧”的人還有很多,每天他會給村民量血壓、測血糖,但他從不覺得麻煩,“大家身體好了,我就開心了。”
在北團村衛(wèi)生服務站,墻上最顯眼的位置掛著一張2006年1月4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這里視察的照片,他身邊就是柏子華。
柏子華說,聊天時,總書記關心當時村民醫(yī)藥費的報銷情況,2006年,報銷比例是15%。如今,13年過去了,村民的保險比例達到了55%到60%,住院報銷比例達到了75%。
采訪中,北團村村民委員會副書記張建紅說,2006年,習近平同志來到北團村視察時囑托村干部要全面推進農(nóng)村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讓農(nóng)民得到更多實惠。
這番話,一直指引著這個村莊在各項事業(yè)上不斷創(chuàng)新。
每天柏子華的接診量在30人左右。(記者 王莉莉 攝)
2014年,隨著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政策的推進,柏子華的工作地點從以前不到120平米到衛(wèi)生院,搬到了現(xiàn)在這座配有獨立診斷室、治療室、藥房及廢物存放室和衛(wèi)生間的新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
這些年,北團村集中開展村莊全域整治,清理垃圾、整治生活污水,并利用村莊零星用地進行健身場地、景觀點等建設。
隨著惠及全村500多戶村民的污水處理系統(tǒng)全面升級,老柏的患者也發(fā)生了變化:以前,村里衛(wèi)生臟亂差,得病最多的是腸胃病和皮膚病;現(xiàn)在,村民的生活好了,柏子華除了為村民提供基本醫(yī)療服務,還負責村民的健康檔案建立、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預防接種等工作。
“現(xiàn)在每天過的都很充實,忙點累點,心里開心。”柏子華說。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顏曉峰表示,新時代新使命,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而紅船精神是新時代所需要的精神動力。
對柏子華來說,守護村民健康就是守護紅船精神的具體實踐,紅船精神的守護者不僅僅是他一個人,更是有他背后的北團村以及千千萬萬心懷信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