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個歷史決議,在黨史上第一次以黨的重要文獻形式高度評價毛澤東的卓越貢獻和明確提出毛澤東思想,論述了黨的歷史問題的路線是非和展現(xiàn)了自我革命的正確方法。第二個歷史決議,對黨的歷史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作了科學總結,從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實事求是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思想和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逐步確立的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道路的基本點,標志著黨在指導思想上完成了撥亂反正任務。
胡喬木是第一個歷史決議的重要參與起草者,并協(xié)助毛澤東對決議中多個歷史問題作了重大修改。胡喬木又是第二個歷史決議的主要參與起草者,是這個決議的總撰稿人和文字定稿人。胡喬木參與起草兩個歷史決議的貢獻,給我們有哪些重要啟示呢?
堅持人民大眾立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毛澤東談到第一個歷史決議時說:正確與錯誤的標準歸根結底看是否符合人民利益。胡喬木在參與起草的兩個歷史決議中,都高度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就是堅持人民大眾立場的典范。
在具體負責起草1981年第二個歷史決議時,他強調:總結歷史首先應該把新中國的歷史看成是人民群眾為社會主義而斗爭的歷史;是廣大人民群眾自己奮斗的歷史,而不只是黨的某個領導人的功過記錄,更不應當把黨的領導人同人民群眾完全對立起來。這對我們參加起草工作的同志來說,很有啟發(fā)。正是根據(jù)他的這一思想,我在1981年歷史決議發(fā)表后,寫了篇評述歷史決議的文章,強調“只有站在國家主人翁立場上,著眼于廣大人民群眾,而不是囿于因個人不幸遭遇所遺留的創(chuàng)傷,來總結歷史經(jīng)驗,才能不為紛繁錯亂的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從而緊緊地把握住歷史發(fā)展的本質,客觀地看問題”。
第二個歷史決議,正是立足于人民群眾是新中國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個基本點,來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jīng)驗的。實際上這就是堅持人民大眾立場。只有堅持人民大眾立場,才能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fā)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這樣,對于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的總結就得出了順乎事理、合乎民心的結論。
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在起草和修改第一個歷史決議時,胡喬木非常贊賞毛主席對決議明確的指導方針,“只解決已經(jīng)成熟的歷史問題,沒有成熟的歷史問題都不必急于做結論。”毛主席在動手修改決議稿時還加寫了一段話:“擴大的七中全會認為:關于抗戰(zhàn)后黨內(nèi)若干歷史問題,因為抗戰(zhàn)階段尚未結束,留待將來做結論是適當?shù)?rdquo;。他談及這個問題時說:討論歷史問題,本來就始于土地革命時期這一段。如果時間跨度延伸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整個文件的格局就要發(fā)生很大的變化。“那就要涉及很多的問題,因為抗戰(zhàn)時期的問題,有些在黨內(nèi)比較清楚,有些還要看看。但對四中全會到遵義會議這一段,不但向來沒有這么說,而且還曾多次肯定四中全會是正確的,所以決議要集中力量寫這段。”這是毛澤東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充分體現(xiàn),也表明了胡喬木堅持實事求是的鮮明態(tài)度。
在起草第二個歷史決議時,他對起草小組講了一段非常深刻的話。他說:“歷史是非常復雜的,如果不在研究的時候保持客觀態(tài)度,就不能正確地解釋歷史。這要與我們的感情發(fā)生矛盾。但是,憤怒出詩人,憤怒不出歷史學家。”“我們要有比較廣闊的視野,用廣闊的視野來觀察、分析歷史。否則,很難用歷史來教育黨和人民。我們不要捏造事實,但是,歷史是個復雜的整體,黨也不是一個人幾個人的活動。黨已經(jīng)建立了這么大的組織,同群眾建立了這么廣泛的聯(lián)系,任何一個人想要扭轉歷史是不可能的。”
在這里,胡喬木事實上提出了樹立正確黨史觀的問題。只有堅持這樣正確的黨史觀,才能全面、深刻地認識黨的歷史。所以,他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說明時指出:“決議稿全文對黨在歷史上的成績講得比較充分,對錯誤講得較簡要,這首先是符合客觀實際,其次也是考慮到當前黨內(nèi)外國內(nèi)外的形勢。我們對錯誤所作的自我批評早已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黨,再作得過多就必然走向反面,決議稿并未隱瞞或掩飾任何重大錯誤,只是有些問題沒有說得完備,有些次要的問題沒有提罷了。這也就是‘宜粗不宜細’。”所謂“宜粗不宜細”,在相當長時間對它的內(nèi)涵都有誤解。胡喬木這段論述是對它的科學解讀,它是正確黨史觀必須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
堅持辯證看問題的思想方法
這就是對歷史采取分析態(tài)度,堅持“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堅持全面性,反對片面性;堅持認知歷史的復雜性、曲折性,反對將歷史直線化、簡單化、極端化。
對第一個歷史決議,胡喬木很贊同毛澤東講的“對于任何問題應采取分析態(tài)度,不要否定一切。例如,對于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時期中央的領導路線問題,應作兩方面的分析:一方面,應指出那個時期的中央領導機關所采取的政治策略、軍事策略和干部政策在其主要方面都是錯誤的;另一方面,應指出當時犯錯誤的同志在反對蔣介石、主張土地革命和紅軍斗爭這些基本問題上面,和我們之間是沒有爭論的。”這個思想貫穿在第一個歷史決議中。胡喬木說:中央領導同志開整風會,毛主席批評領導人犯的錯誤很激烈,但是在做結論時,很留有余地,講得非常全面。
胡喬木也將這個辯證思維運用到起草和修改1981年第二個歷史決議中。歷史決議對新中國近30年的總體評價,特別是胡喬木嘔心瀝血所作的四個區(qū)別(一是將毛澤東思想同毛澤東的晚年錯誤區(qū)別開來;二是將毛澤東晚年的錯誤同林彪、“四人幫”的罪惡活動區(qū)別開來;三是將“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同作為時間概念的“文革”時期區(qū)別開來;四是將摒棄“無產(chǎn)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這個有特定含義的口號,同還要繼續(xù)進行各方面的斗爭和發(fā)揚革命精神區(qū)別開來),將唯物辯證法運用得爐火純青。這四個區(qū)別,使長期困擾人們的一些歷史難題迎刃而解,對于澄清模糊認識、消除疑慮,正確認識“文化大革命”這段歷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堅持忘我工作的革命精神
胡喬木辦公室掛著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條幅,正對著他的辦公桌。他非常敬仰魯迅,一抬頭就能望著條幅。還在上海從事地下斗爭期間,他在“左聯(lián)”所屬的文總工作。為了建立廣泛的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左聯(lián)”在決定解散時,沒有按魯迅的意見發(fā)表解散宣言,引起魯迅極大不滿,認為“左聯(lián)”這樣銷聲匿跡形同“潰退”。胡喬木對“左聯(lián)”解散未發(fā)宣言、未向魯迅報告這件事,一直深以為憾。他得知魯迅逝世的噩耗后失聲痛哭,動員他所在的培明女中師生前往萬國殯儀館接連三天參加吊唁活動。他還手書“魯迅先生葬儀”六個大字在培明女中的前導大旗上,在長長的送葬隊伍中異常突出。
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不僅成為他的座右銘,而且他一生踐行著這種精神。他在具體主持起草第二個歷史決議工作期間,健康狀況不是很好。長期的腦力勞動和緊張工作,使他患有的嚴重神經(jīng)衰弱癥經(jīng)常發(fā)作。在鄧小平對初稿不滿意,要推翻構思重寫時,他多日輾轉難眠,往往半夜起床進行構思。在決議稿根據(jù)鄧小平等領導同志和其他方面意見反復修改準備送到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時,他病倒住進醫(yī)院,作膽囊切除手術。在醫(yī)院,他忍著疼痛繼續(xù)修改稿子。每改完一部分,立即送鄧小平等領導人審閱。5月中旬,稿子改完,鄧小平看后表示:這一稿像個決議的樣子了,大體上可以定下來。
中顧委在胡喬木逝世后發(fā)表的訃告中談到他負責起草第二個歷史決議時,寫的評語是“日夜操勞,殫精竭慮”。這是對胡喬木“俯首甘為孺子牛”忘我革命精神的真實寫照。
堅持博學深思、寓繁于簡的文字功夫
中顧委的訃告稱胡喬木為黨內(nèi)外享有盛名的學者和辭章家。第一個歷史決議,在六屆七中全會原則通過后,到七屆一中全會第二次會議前所做的修改主要就是逐字逐句的文字推敲。他參與這項工作,除了因為他是毛主席秘書之外,再就是他善于辭章,講究修飾,能在別人琢磨不出名堂的地方,有想出新招的本事。這是他能參與第一個歷史決議修改全過程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具體負責起草第二個歷史決議,更是凸顯了這一優(yōu)勢。他在決議的初稿被否定后,與起草小組談話說:要研究寫作技巧。“你們對很多敏感的話不會處理也不會推敲。如‘左’的錯誤傾向要說,又不要說得過于難聽。這些都很難,除了科學性、邏輯性之外,還要給人以美感,給人以愉快,要學會處理這些問題,才能為中央起草文件。要考慮到黨內(nèi)有各種感情、各種要求,要找到這中間的最大公約數(shù),在那個基礎上來說話,使盡可能多的人能接受,因為各方面有很不相同的意見,所以寫這個稿子就要很好考慮。”
胡喬木根據(jù)鄧小平講話精神,將“文化大革命”定性為“內(nèi)亂”,是反映他博學深思、寓繁于簡的文字功夫的精準絕妙之典,但這并非一時靈感。他在1981年5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上解釋說:關于“文化大革命”的性質,好些同志認為是“反革命”,決議稿說“在這十年中,革命與反革命長期進行著不同形式的斗爭”,又說是“內(nèi)亂”,不好理解。“經(jīng)研究,認為在總體上看還不能說‘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場‘反革命’,作為一種歷史現(xiàn)象,定性為‘內(nèi)亂’比較恰當。”
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兩年,決議稿最初的表述是“兩年徘徊的局面”。他在最后定稿時將其改為“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這個改動雖然只有幾個字,但就其定性言,就很不一樣了。決議稿在提交1981年6月27日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前,又作了100多處文字改動。陳云看了這份決議草案,要秘書告訴胡喬木:“改得很好,氣勢很壯。”沒有博學深思、寓繁于簡的文字功夫,是很難這樣集思廣益、千錘百煉、精益求精的。我們同胡喬木面對面接觸一年多,深感他對許多問題的奇特構想和理論觀點的辨析,令我們茅塞頓開。每次聽他講話,他那文思泉涌,學識淵博,論理深邃的表達力,使我們這些后輩無不感覺仰之彌高、鉆之彌堅!這20個月,如同做了博士后,胡喬木比導師還導師。
百年華誕,苦難輝煌。兩個歷史決議是正確認識黨的歷史的定海神針。哲人雖逝,但參與鑄造兩個歷史決議的偉大豐碑將與黨一起永存!
(作者為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