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v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免费影院第一第二,一级毛片在现观看,久久精品片色免费看网站,日本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网站一区

網(wǎng)站首頁 | 網(wǎng)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wǎng)·國家治理網(wǎng)> 人民智庫> 正文

一望抱塘籠煙霞(行天下)

抱塘村一景。

龍 華攝

抱塘民族歌會場景。

蔣家林?jǐn)z

抱塘全景。

蔣家林?jǐn)z

抱塘,一個不過6平方公里的苗族村寨,像一顆晶瑩碧綠的綠寶石,鑲嵌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清水江畔的山旮旯里,遠(yuǎn)離繁華,一旦滌塵去垢,立見光華四射,引得游客紛至沓來。

滿目青山披錦繡

從清水江邊的三門溪沿抱塘溪南進(jìn)5公里,便到抱塘村口。抬眼望去,一排參天古樹徑奔眼底而來!佇立紅橋,但見一灣秀水,繞村流淌;四面青山,碧綠蒼翠,抱寨環(huán)峙。溪流不大,但終年不枯,穿山劈谷從深山涌出,猶如慈母的乳汁,哺育著村中的苗族兒女。青山不高,四季常青,立地擎天,形同嚴(yán)父的胸懷,呵護(hù)著四野生靈。走下溪,魚翔淺底,蟹覷巖穴;登上山,兔奔灌叢,鳥語花間。進(jìn)入山中,密密樹林中,有青杠、楓樹、麻栗、櫸木、香樟、楠木等雜樹;山灣坡垅上,有連綿千畝的茶油樹、桐油樹、板栗樹等經(jīng)濟(jì)林木;當(dāng)然,綠蓋千山的是杉樹,松濤萬頃的是松林。參天喬木下,遍布奇花異草,野菌蘑菇。叢林中,隱匿著野兔、野豬、野羊、穿山甲、野雞、錦雞、竹雞、畫眉等飛禽走獸。

回身轉(zhuǎn)目,只見田園阡陌間,群樓拔地起——宗祠、窨子、木屋鱗次櫛比,錯落斗彩;村頭寨背后,萬竿參天翠——楠竹、苦竹、貴竹遮天蔽日,參差爭青。朝立山巔,清風(fēng)徐來,滿目青山披錦繡;暮踱阡陌,香氣氤氳,一望古寨籠煙霞。春臨抱塘,萬木爭春,鳥語花香;夏游抱塘,熏風(fēng)送爽,綠水添涼;秋訪抱塘,楓丹谷黃,梨橘凝霜;冬走抱塘,米酒千觴,原味悠長。

因有清水江和古驛道,抱塘500年前就吸納了荊楚文化和漢文化,村民善良淳樸,民俗風(fēng)情濃郁。四月初十趕歌場,六月初六曬家譜,是四十八寨歌場重點活動之一。

鱗次櫛比窨子屋

走進(jìn)抱塘,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鱗次櫛比的窨子屋,始信“抱塘的窨子”此言不虛。小小抱塘村,家不過百余戶,人不足七百口,世代農(nóng)耕,兼營林業(yè),山窩窩里怎么會冒出這么多窨子屋?

據(jù)村中老人介紹,抱塘起源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最先遷居此地的是吳姓,其次是粟姓,第三是潘姓,之后李、劉、羅、龍、杜、覃、謝諸姓陸續(xù)遷此,最后達(dá)到10多姓。各姓人遷到抱塘后,散居于老寨坪、對岸寨、麻寨、對安田、楓木沖五個地方。地分散,姓不同,但奇怪,每天各家的牛放出去,總會自動聚集到抱塘來,啃吃這里的粽子葉。人們覺得蹊蹺,于是請地理先生來看,地理先生架羅盤、觀山形,然后煞有介事地說:“這抱塘地形是個金包魚,吃剩有余,誰坐誰致富。”各戶一聽,便爭先恐后搬到抱塘,聚居成了一個大寨子。

抱塘寨從明洪武年間興起100多年后,達(dá)1000多口人,清康乾盛世達(dá)鼎盛時期,抱塘已形成了一個繁華的集市,長街短巷數(shù)百米。市面上有綢布店、豆腐店、百貨店、小吃鋪、屠夫攤、伙鋪、客棧等店鋪,琳瑯滿目,五彩繽紛。

是什么東西撐起這個世外桃源似的繁榮市面?是木材,是古驛道。清康乾時期,抱塘自產(chǎn)自銷成材杉木面積達(dá)1萬余畝,南來北往的木商,常住抱塘或三門溪,將采購的木材扎成掛子(小木排),從抱塘溪放出三門溪,然后扎成大排順清水江放下洪江。這其中,抱塘人可獲三筆收入:銷售木材收入、客棧食宿收入、扎放掛子收入。如此年復(fù)年,月復(fù)月,日積月累,抱塘人的腰包逐漸鼓脹,倉廩漸漸充盈起來。有了原始積累,抱塘人雄心大發(fā),購油山,買田地,趁農(nóng)閑,做生意。東走花里到竹林,南經(jīng)龍?zhí)脸鼍钢荩鬟^中寨走錦屏,北出三門溪,順?biāo)逻h(yuǎn)口,出湘楚。販賣絲煙,倒騰布匹,販運食鹽。寒來暑往,斗轉(zhuǎn)星移,抱塘形成了個從東到西、由南至北縱橫270米、一色青石板鋪墁的大驛站,商賈云集;抱塘至湖南靖縣大堡子的羊腸路,變成了15公里的花階寬驛道,馬幫不絕。驛站驛道讓抱塘人大獲實惠,客商食宿和生意利潤收入都不菲。

于是清乾隆四年,由木材和驛道造就的抱塘第一個富翁,在抱塘悄然豎起了第一幢窨子屋。這幢窨子屋長五丈,寬五丈,進(jìn)深五間,橫對稱三間半。中間一個大花園,兩個天井。

隨著木業(yè)的日益興旺和生意的日益興隆,抱塘的富戶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xiàn),從乾隆至嘉慶年間,窨子屋一幢接一幢拔地而起,最后達(dá)到了20幢。

抱塘人在搞木材做生意的同時,兼抓教育,于乾隆二十一年創(chuàng)建了鳳鳴館,鳳鳴館開辦以后,坌處、楊渡溪、三門塘、中寨等都有學(xué)子來就讀。如今,鳳鳴館舍早已傾圮,僅余“鳳鳴館碑記”碑尚存于寨背井坎邊。

抱塘人在大興土木修建住房的同時,還兼顧公眾出行的方便,大興公益事業(yè),修井、架橋、鋪路。尤其是寨內(nèi)的巷道,東西南北,縱橫交錯,全用青石板鋪就,每條巷道交匯處均呈“丁”字形,無一條交叉而過,故外人入寨,如入迷宮。為長富久安,抱塘人把村口外兩座橫跨抱塘溪連通古驛道的風(fēng)雨橋尊稱為金鎖橋和銀鎖橋,意為把抱塘的金銀財寶永鎖抱塘不外流。

山歌嘹亮一家親

抱塘及附近的中寨、三門塘、龍?zhí)?、新寨、高坡、花里、湳頭、棉花等村寨,千百年來,苗、侗、漢三個民族雜居其間,親如一家。這里的村民,不論苗、侗、漢民,遇苗說苗話,遇侗說侗語,遇漢說漢話,寨與寨之間,人與人之間,彼此交往,并不存在語言上的障礙。

據(jù)史載:苗、侗先民,在夏、商、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溯沅江到清水江沿岸定居。明、清兩朝開發(fā)清水江一帶木材,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一帶的漢人木商也散住清水江邊各寨;加上明朝初期,朝廷為鞏固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從中原不斷派來軍隊在當(dāng)?shù)伛v扎,后他們也成為當(dāng)?shù)鼐用瘛9市纬擅?、侗、漢民相互雜居,習(xí)俗相互融合,語言相互融通這一獨特的語言文化“奇觀”。

抱塘的歌場文化也很有特色。在抱塘周邊相距不到10公里的范圍內(nèi),有平芒、三門塘、新寨、天華山、龍鳳山、四方坡、阿婆坳等著名歌場。抱塘歌場場址就在其村邊紅橋橋頭樹林里。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開歌節(jié),十里八鄉(xiāng)的民眾集中到抱塘歌場,或一天或連續(xù)數(shù)天,在歌場上男女對唱,以歌傳情;或相互盤答,以歌達(dá)意。歌詞采用比喻、敘事、夸張、借喻等多種手法,隨機(jī)應(yīng)變,巧妙穿插,直接演唱。歌場中苗人、侗人、漢人語言雖不相同,但唱山歌時,卻一律用侗語演唱。

每位山歌愛好者,在同一歌場上,都能流利用“河邊調(diào)”“高坡調(diào)”“青山調(diào)”“阿哩調(diào)”這四種唱腔演唱同一主題的山歌。“河邊調(diào)”唱腔似清流叮咚、甜潤綿柔;“高山調(diào)”音調(diào)嘹亮,聲震山谷;“青山調(diào)”如林中畫眉,音色抑揚頓挫,婉轉(zhuǎn)悠揚;“阿哩調(diào)”唱腔活潑、歡快,使聽眾如醉如癡。“四十八寨”侗、苗民歌,地方特色突出,經(jīng)久不衰。這一獨特的歌場文化,千百年來,一直保持至今仍未改變。

以抱塘為代表的“四十八寨”語言和歌場文化,是一塊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瑰寶,也成為民俗專家學(xué)者和游客紛紛來抱塘的原因。

責(zé)任編輯:張宏莉
標(biāo)簽: 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