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桌搬到了居民小區(qū),相關部門負責人、社區(qū)干部來到群眾身邊,面對面收集訴求、解決問題……近日,在天津市河西區(qū)下瓦房街道,這樣的“移動辦公桌”受到居民歡迎。
問題在哪里,辦公桌就移到哪里,工作人員就服務到哪里。有些問題“找上門”之前,很可能已經存在一段時間。支起“移動辦公桌”,“上前一步”主動治理,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不說,還有助于提升服務的質效和認可度。
基層問題具有復雜性,不到現(xiàn)場,就開不出對癥的“藥方”。下瓦房街道福建路社區(qū)一處平房旁有兩棵老樹,大風刮斷的樹枝經常砸到附近平房屋頂,帶來安全隱患,但老樹周邊通道狹窄、線路管網(wǎng)密布,修剪作業(yè)困難。社區(qū)逐一聯(lián)系多個部門,多次現(xiàn)場勘察,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如果只是坐在辦公室里,看不到現(xiàn)場實情、搞不清問題產生的來龍去脈,就有可能開不出有效的方子,甚至把“藥方”開錯。
“移動辦公桌”也是引導治理資源充分下沉的有益嘗試。百姓日常遇到的很多問題,看起來不起眼,解決起來卻需要多個部門、多種力量配合。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讓“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更好地服務基層,需要找到更契合實際的服務載體。
“移動辦公桌”的形態(tài)千變萬化,甚至未必真有張桌子。但無論是什么樣的“辦公桌”、無論移動到哪里,聽群眾反映問題、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的追求是不變的。相關部門堅持“為民”二字,將務實進行到底,各種“移動辦公桌”不僅縮短服務半徑,還能架起干群“連心橋”。
(摘編自《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