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文化館推出“藝術拼團”服務模式,市民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主決定藝術課程內容,文化館負責提供師資和場地。
圖為成人書法課。光明圖片
圖為太極刀培訓課。光明圖片
圖為國風形體舞課。光明圖片
近兩年,藝術夜校風靡各地,成為普及文化藝術、傳遞生活美學、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徑。其常見服務模式為:文化館根據自己的師資情況提供“課程菜單”,公眾根據自己的興趣“選課點菜”。雖然各地的藝術夜校不斷創(chuàng)新課程設置、增加課程數量、擴大覆蓋范圍,但仍然不足以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藝術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深圳市文化館在全國率先推出“藝術拼團”服務模式,通過數字化服務平臺精準把握市民需求,創(chuàng)新資源配置機制,彌補了傳統(tǒng)公共文化服務模式的不足,提供了藝術普及的新路徑。
什么是“藝術拼團”
什么是“藝術拼團”?簡單來說,市民可以像在相關購物平臺上拼團購物一樣,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主發(fā)起拼團學藝需求,當同一個需求的拼團人數達到一定數量時,文化館就會協調教師、場館資源開設相關課程。
具體而言,市民借助網絡平臺自主發(fā)起拼團學藝需求,提交意向課程(課程類別不受限制)。學藝需求審核通過后,文化館會協調確定開課時間、地點以及開團人數,并生成拼團學藝鏈接。市民可通過社交網絡將該鏈接自發(fā)傳播出去,吸引志同道合者參與,一旦達到預定開團人數,即可順利開課。
為降低市民參與的門檻,深圳市文化館指導成立深圳市全民藝術普及促進會,由藝促會牽頭開發(fā)、上線“深藝通”微信小程序,通過“深藝通”小程序,實現了發(fā)起、拼團、開課全流程線上化。
作為全國文化館系統(tǒng)的一大首創(chuàng),2024年11月,“藝術拼團”一上線,便受到深圳市民尤其年輕人的追捧,相關話題迅速登上熱搜榜。首批由市民發(fā)起并最終審核通過的50門課程,不少是網紅生活美學課程,比如“茶香雅集”“趣玩彩泥萌工廠”。截至2024年年底,“深藝通”小程序注冊人數超過2萬,來自“藝術拼團”的培訓達90個班次。2025年第一期“藝術拼團”啟動后,一天之內,市民發(fā)起的“拼團”超過400個。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從“供給主導”向“需求主導”轉型
目前,公共文化服務多為供給主導型——公共文化機構提供什么,人們便接受什么,即使是一些“菜單式服務”,人們也只能“看單點菜”,難以享受“菜單”之外的服務。完全以市民文化需求驅動的“藝術拼團”服務模式,實現了“市民想學什么,文化機構就提供什么”,有利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從“供給主導”向“需求主導”轉型。例如,非遺鋦瓷、樹葉吹奏等小眾技藝課程,深圳市各級文化館此前都未開設過,文化館工作人員甚至難以想象會有市民對這些小眾技藝感興趣。然而,當市民通過“藝術拼團”的方式成功“拼”出非遺鋦瓷、樹葉吹奏等課程后,大家才發(fā)現有此類需求的市民不在少數,相關課程也因廣受追捧而成為“網紅課程”。
“藝術拼團”帶來的需求主導型文化服務,不僅表現為相關課程完全根據市民的實際需求開設,還表現在上課時間等細節(jié)也跟著市民的實際需要走。作為事業(yè)單位的文化館,曾經的開放時間多是“朝九晚五”“周末雙休”,難以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后來,很多文化館搞延時開放、錯時開放,但人們的閑暇時間依然跟文化館的開放時間不合拍。通過“藝術拼團”,市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課程開設的時間。比如,全職寶媽“拼”出的時間多為工作日白天,而青年白領“拼”出的時間多為午間或晚上。文化館開課的時間完全由“拼團”的市民自己決定。
激活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
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墒?,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一直缺乏有效的切入口。“藝術拼團”服務模式,不僅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機會,也倒逼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必須發(fā)揮好資源整合作用。
如前所述,“藝術拼團”完全以市民的文化需求為核心,但市民的文化需求數量龐大且千差萬別,而文化館的老師、場地資源又是有限的。要破解這一矛盾,自然要引入社會力量。
隨著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的持續(xù)推進,深圳市文化館逐漸組建起一支涵蓋高校教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社會培訓機構老師等社會力量的師資隊伍,與此同時,積極鼓勵擁有一技之長的市民以志愿者身份參與“藝術拼團”培訓課程建設。每個老師、志愿者擅長的藝術項目、意向服務時間段、意向服務區(qū)域,都詳細地記錄在數據庫中。市民“拼”出相關課程后,文化館總能迅速為其匹配出相應的師資。
此外,在推廣“藝術拼團”服務的過程中,深圳在充分發(fā)揮全市各級文化館場館服務優(yōu)勢的基礎上,還聯動工會、婦聯、黨群服務中心、學校、企業(yè)和社會文化機構的場館資源,以及星羅棋布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讓市民們“拼”出的課程能夠在他們附近的場館就近落地,最大限度地方便群眾。
總之,“藝術拼團”通過捕捉市民個性化、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精準供給優(yōu)質文化服務,增強了文化館服務的黏性,彌補了文化館常規(guī)藝術培訓課程的不足,提供了藝術普及的新路徑。同時,“藝術拼團”服務模式著力鏈接和激活社會文化資源,大大提升了文化館的服務效能。
全面推廣“藝術拼團”服務還存在不少困難
深圳市文化館在“藝術拼團”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這得益于深圳市文化館聯盟的團結協作、相互支持,也得益于這些年來深圳建立起來的“全民藝術普及推廣人”隊伍。然而,對于很多地方來說,要開展“藝術拼團”這類嘗試,尚存在不少困難和挑戰(zhàn)。
市民發(fā)起的課程涵蓋非遺、藝術療愈、親子互動等很多領域,對師資和場地要求很高——不僅要求有師資和場地,還要求師資和場地跟市民的需求適配。深圳這樣的大城市,在藝術人才、文化場館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但在一些中小城市,可能沒有那么多藝術人才和場館資源來滿足市民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
“藝術拼團”發(fā)起的課程,即使有些地方可以開設,但由于各地師資條件存在很大差異,因此也難以保證教學質量。作為公共文化機構,文化館不能僅僅滿足于“把課開起來”,還應建立對課程的動態(tài)監(jiān)督機制,努力提升課程質量。平心而論,短時間內要做到這點,客觀上存在不少困難。
運營成本與可持續(xù)性也是一個現實問題。“藝術拼團”服務的公益屬性,要求文化館承擔課程補貼和場地協調成本。但文化館依賴于政府財政撥款,經費有限,如果“藝術拼團”的需求持續(xù)增長,很可能導致文化館在財力上無力承擔。目前,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遼寧省文化館等在開展藝術培訓服務時,采取優(yōu)惠收費政策,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今后,“藝術拼團”服務如果推廣開來并持續(xù)開展下去,運營成本是繞不開的一道坎兒,因此有必要探索政府撥款與優(yōu)惠收費相結合的投入方式。
“藝術拼團”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創(chuàng)新,也是公共文化服務理念的革新。各地文化館在學習借鑒時,應根據當地的資源和條件,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重點解決資源鏈接、平臺建設、可持續(xù)運營方面的難題,努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從普惠化邁向品質化、個性化。
(作者:王全吉,系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fā)展中心文化館發(fā)展研究院學術委員)
